Archive: 2025年7月30日

打印过程中产生 PASS 道的原因

结合喷墨设备核心组成(喷头、控制系统、墨水、机械电气等),PASS 道的产生与设备各模块协同性、耗材特性及参数设置密切相关,具体原因如下:

一、机械电气因素(关联设备机械结构) 送纸精度不足:

如走纸机构卡顿、步进距离不均,导致纸张输送稳定性差,多 Pass 叠加时位置错位; 校准精度偏差:打印头对位不准、扫描轨迹校准异常,直接影响多轮扫描的图案叠加精度,显现明显交界线。

二、控制系统(板卡)因素(关联主板 / 控制模块) 步进计算误差:

主板对纸张移动距离、打印头扫描步长的计算失准,导致机械动作与指令不同步,形成规律性条纹; 羽化参数异常:边缘过渡效果处理偏差,使不同 Pass 的图案边缘叠加生硬,痕迹凸显。

三、墨水因素(关联墨水耗材) 密度不合理:

墨水过浓易堵塞喷嘴、过稀则扩散不均,导致局部出墨量异常; 饱和度异常:色彩浓度失衡,叠加时因墨量差异显现分层感; 干燥速度不适配:干燥过快易产生断墨,过慢则导致晕染叠加,破坏图案均匀性。

四、材料因素(关联打印介质) 涂层瑕疵:

材料表面涂层不均、局部破损或含气泡,导致墨水附着不一致; 吸墨性差:如疏水材质、涂层过厚等,使墨水无法均匀渗透,形成局部浓淡差异。

五、ICC 参数因素(关联色彩管理系统) 墨量超载:

ICC 设置的墨量超过材料实际吸墨承载量,导致墨水堆积、晕染,显现 Pass 边界; 线性过渡不平滑:色彩渐变衔接断层,形成明显色阶,放大叠加痕迹。

六、设计图片因素(关联 RIP 处理环节) 图层参数不统一:

如图层分辨率、色彩深度差异过大,RIP 处理后输出精度不一致,叠加时显影不均; 模式 / 格式不匹配:图片模式(如 RGB 与 CMYK)或格式不符合设备输出要求,导致色彩转换、数据解析偏差; 分层逻辑混乱:细节分层错位、透明度设置冲突,使多 Pass 叠加时图案元素重叠异常。

七、特殊颜色因素(关联色彩特性)

灰色、墨绿色、深红色、紫罗兰色及渐变色等,因色彩叠加复杂(需多色精准配比)、墨量敏感度高,一旦各 Pass 间墨量或位置偏差,更易显现分层痕迹。

注:在中国市场,因多数厂家仅掌握 2-3 类设备核心模块(如机械 + 供墨、机械 + 供墨 + 墨水等),没有工厂可以同时掌握机械+供墨+板卡+墨水,模块间兼容性不足也会间接放大上述问题,增加 PASS 道发生概率。

为什么说无沉淀的白墨烫画墨水是伪命题

在白墨烫画墨水的实际应用中,“无沉淀” 被视为伪命题,核心原因在于钛白粉的物理特性、墨水功能需求与材料科学规律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——沉淀是热力学自发趋势,现有技术只能延缓,无法彻底消除。具体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解析:

一、钛白粉的物理特性决定了 “沉降是自发趋势”

钛白粉(尤其是金红石型)的密度约为 4.2g/cm³,而白墨烫画墨水的溶剂体系(水、醇类等)密度仅 1~1.2g/cm³,两者密度差超过 3 倍。根据斯托克斯沉降定律

颗粒沉降速度与颗粒密度、溶剂密度差成正比,与溶剂黏度成反比。

这意味着,钛白粉颗粒在墨水中必然因重力作用产生沉降动力 —— 只要存在密度差,就不可能通过材料完全抵消这种热力学自发的沉降趋势。即使通过分散剂让颗粒分散到纳米级(如 100nm 以下),短期内稳定性提升,但长期静置(如 1 个月以上)仍会因 “布朗运动减弱 + 缓慢团聚” 导致颗粒逐渐下沉,形成难以逆转的沉淀(只是时间长短问题)。

二、墨水的 “流动性” 与 “抗沉淀” 需求存在天然矛盾

白墨烫画墨水需满足打印流畅性:喷头孔径通常在 20~50μm,要求墨水黏度不能过高(水性体系一般控制在 10~30mPa・s,油性体系 5~15mPa・s),否则会堵塞喷头或导致出墨不均。

但 “抗沉淀” 需要高黏度或强结构支撑(如触变体系),而高黏度与打印流动性直接冲突:

  • 若为了防沉淀大幅提高黏度(如超过 50mPa・s),墨水无法通过喷头顺利喷出,失去打印功能;
  • 若仅依赖分散剂的电荷 / 空间位阻,虽然能维持低黏度,但颗粒仍会因密度差缓慢沉降(尤其在静置时,缺乏剪切力破坏团聚)。

这种 “功能需求矛盾” 决定了墨水必须在 “可打印” 和 “抗沉淀” 之间妥协 —— 不可能为了绝对无沉淀牺牲打印性能,因此沉淀只能被延缓,无法杜绝。

三、助剂的作用是 “延缓” 而非 “消除”,存在天然局限性

现有防沉淀材料(分散剂、悬浮剂等)的核心作用是延长沉淀周期,但无法突破物理规律:

  1. 分散剂的吸附稳定性有限:分散剂通过物理吸附(少数化学吸附)在钛白粉表面,若墨水体系发生变化(如 pH 波动、温度升高、溶剂挥发),可能导致分散剂脱附。例如:
  • 低温环境下,分散剂分子链蜷缩,空间位阻减弱,颗粒易团聚;
  • 长期储存后,部分分散剂可能被钛白粉表面的杂质(如铁离子、钙镁离子)“竞争性吸附”,失去分散作用。
  1. 悬浮剂的结构支撑会随时间衰减:黄原胶、气相二氧化硅等形成的触变网络,在长期静置或反复冻融后,氢键或颗粒间作用力会逐渐松弛,网络结构强度下降,对钛白粉的 “束缚力” 减弱,最终导致沉降。
  2. 高钛白粉含量放大了不稳定性:白墨烫画墨水为保证遮盖力,钛白粉含量通常高达 20%~40%(远高于普通油墨的 5%~15%)。高浓度颗粒体系中,颗粒间距离更近,碰撞概率更高,团聚风险随时间呈指数级上升 —— 即使初始分散完美,也难以避免数月后的局部团聚沉淀。

四、实际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加速了沉淀的不可避免性

白墨烫画墨水的储存、运输和使用环境存在诸多变量,进一步放大了沉淀的必然性:

  • 温度波动:夏季高温(30℃以上)加速溶剂挥发和分散剂老化,冬季低温(0℃以下)可能导致悬浮剂结冰破乳,破坏体系稳定性;
  • 机械振动:运输过程中的颠簸可能使钛白粉颗粒受剪切力团聚,静置后更易沉降;
  • 敞口使用:打印时墨水暴露在空气中,溶剂挥发导致钛白粉浓度升高,团聚风险增加。

这些实际场景中的不可控因素,使得 “绝对无沉淀” 在工业化应用中完全无法实现 —— 即使实验室条件下短期无沉淀,实际流通中也必然出现沉淀。

总结:“无沉淀” 违背材料科学规律,是理想化误区

白墨烫画墨水的 “无沉淀” 本质上是违背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规律的理想化目标:钛白粉与溶剂的密度差、墨水的打印流动性需求、助剂的作用局限性,共同决定了沉淀是 “必然趋势”,现有技术只能通过材料优化将沉淀周期延长至满足实际使用需求(如 1~3 个月内无明显沉淀,使用前摇匀即可恢复)。

因此,行业内更务实的标准是 “可控沉淀”—— 即沉淀速度慢、沉淀易分散(摇匀后不结块),而非追求 “绝对无沉淀”。宣称 “无沉淀” 的白墨烫画墨水,要么是忽略了长期储存的实际场景,要么是牺牲了打印性能(如超高黏度导致无法使用),最终必然在应用中暴露问题。